NEWS
时间:2021-04-21 16:52:36 来源: 作者:
最近这段时间,关于造车的话题真的层出不穷。
首先是小米,一直否认造车的小米还是没有逃过“真香”定律,雷军高调宣布造车,并揭秘定位中高端的小米首款汽车将在3年内推出;据悉滴滴也已经开始启动造车项目,负责人是滴滴副总裁、小桔车服总经理杨峻;就在前两天,华为与北汽、长安、广汽等厂商以“Huawei Inside”的方式合作的首款Huawei Inside(HI)智能纯电轿车ARCFOX极狐阿尔法S正式发布,华为“造车”顺利迈出第一步。
而几天前,雷军与造车新势力、互联网大佬聚会的照片也一度引发轰动,与他一起合影的是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蔚来创始人李斌、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正因如此,“雷军成立造车者联盟对抗燃油车”的言论在网上流传开来。
其实这只是华夏同学会的例行聚会,今年恰巧是雷军做东,而且时间点选在了小米官宣造车之后。这次同学会的参与者还有红杉资本沈南鹏、美团创始人王兴、滴滴创始人程维、万向集团总裁鲁伟鼎,以及地平线创始人余凯等等一众投资圈和互联网圈的大佬。显然,此次“同学会”的举办,让众多企业家对未来新能源汽车内容展开探讨,这不仅将为国内新能源车企在未来发展上形成共赢,也将为小米集团进军造车领域提供更多意见。
雷军宣布小米进军智能电动汽车时说的话,颇为壮烈,“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汽车而战。”在新能源车的第二波战事中,智能电动汽车企业整合资源,抱团取暖的确十分务实且必要。
官宣造车简单,但真正要造一台车其实并不简单。造车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面对这个难度几何级上升的红海领域,不可控因素实在太多。李书福当年回应造车时曾经说过,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上两个沙发”。而智能车大行其道的新赛道上,汽车似乎要变成“一部手机加上四个轮子”了。
雷军对电动车产业的关注最早要追溯到2013年,他曾两次拜会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与马斯克的交流带给了雷军很大触动,当年他就成为了特斯拉的车主,开始关注电动汽车产业,并对此颇为看好。
2014年,雷军作为法人的顺为资本以创始投资人的身份参与到了蔚来汽车的创办,同年成立的小鹏汽车,也获得了顺为资本的投资。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三家龙头企业,雷军一人就投了俩。紧随其后的2015年,小米开始申请各种汽车专利。
作为特斯拉最早一批车主、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的早期投资人,雷军坦言,过去几年,小米高管会上也讨论过几次汽车业务的话题,但那个时候,小米的主题是补课,首先要做的是把手机业务做好,先稳固手机的基本盘,所以主要是通过投资的方式,参与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讲实话,一开始,我心里是不愿意的。手机业务好不容易才重回世界第三,这一仗还没真正打完,做车会不会分心?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时代的大潮面前,我们将何去何从?”雷军回忆那段时间,表示自己白天会想到10个必须做的理由,到晚上冷静下来,又可以列出10个不能干的理由。
如今,新能源汽车产业处于风口之上,前有一众造车新势力慢慢煎熬即将出头,还有恒大来分一杯羹,百度、苹果等科技巨头的入局,更是为火热的新能源添了一把火。作为最早提出“风口”理论的雷军,终于还是决定下场了。
做这个决定之前,雷军经历了非常痛苦的抉择。他说,他想起当初创业时的处境,当时巨头林立,小米一无所有,但依旧能够成就今天的地位;而小米如今已经是世界五百强,有什么值得害怕的;所以,问题的根源在于小米是不是还有当年的勇气和决心。
雷军的决定将关乎小米未来十年的发展,过去的75天里,雷军每天都在思考,最后,在经过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度交流,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2次正式的董事会后,雷军决定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市场。
有千亿现金储备、有完善的智能生态的小米,已经不用考虑新能源汽车这个方向是否正确,它要考虑的是,造车这件事,到底能不能做好。小米集团在公告中表示,小米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
智能汽车对于小米来说,是必须要走的一步,也是小米的智能生态中必不可少环节。小米拥有全产业的生态布局,智能汽车能够将小米在手机、汽车、家居等智能生态链上的全部产品打通,不仅为小米智能家居硬件提供了向外延伸的空间,更是为以“小爱同学”为代表的语音交互等软件提供了全新的应用场景。
在未来智慧出行的场景中,小米以高品质的智能电动汽车构建的全新业务版图,能够带动全品类业务的提升,商业逻辑会形成一个真正的闭环,实现当初所期望的“万物互联”的愿景。雷军这一步棋,不可谓不高明。
广泛的用户群、丰富的生态链产品、庞大的数据积累,让小米在对用户的理解方面,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也让雷军对进军造车业务的决心很足,而小米充足的资本也让他有底气撑得起那句“这个决定意味着我们要做好全力冲刺至少5-10年的准备”。因为雷军清楚,只有在技术上的长期积累,才能带来核心领域的突破创新,和产品上的集中输出。
但雷军接下来面临的挑战,依然是巨大的。相比智能手机,智能汽车产业要复杂的多,供应链也更长,这些都是小米缺乏的。而且造车作为重资产业务,势必会对小米的主业和营收带来较大的负担,一旦影响到主业,投资者是否愿意为此买单呢?
马斯克曾说过,做一个企业家就像吞玻璃和凝视着死亡深渊一样。虽然造车初级阶段可能遇到的难题对于有着丰富经验的雷军和雄厚资本的小米来说都并不是问题,但在汽车量产之后,还有包括产能效率、交付时间、安全问题等一系列曾让新能源车企折戟的难题等着他们。
就连雷军自己也在发布会上感慨,“每一次进入新的领域,过去的知识、经验、声望、荣誉,大部分都清零了,你能依靠的,只有一颗一往无前的心。”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属于智能汽车的时代。对于雷军而言,小米造车的目的和初心是,用高品质的智能电动汽车,用全球用户享受无所不在的智能生活。眼看特斯拉负面消息愈演愈烈,大家对于国产智能电动车的期盼望眼欲穿,希望雷军和小米能够不负所托,毕竟更艰难的征程,其实才刚刚开始。